港城印事-基隆港運文化印章展|The Port City - Keelung

Exhibition & Signage
Illustrator
港城印事
The Port City - Keelung 

港城所在,山與海之間。基隆港口的面貌,遠觀至近賞。

基隆港屬於沉水海岸形成的谷灣式港口,天然良港,為臺灣國際商港之一,同時也是臺灣的海軍及漁業基地。貨櫃輪船、重型機具映入眼簾,成為旅人認識基隆港的第一印象。基隆港與基隆市相依相存,95%為山的基隆,撐起航運業發展的各行各業,順坡落根,經濟起飛,聚落簇擁,塑為今日的港城景觀。 

展覽將基隆的城市面貌,由淺至深,將展示架構分為「倚海而居、港邊生活、海上日誌」三個子題,分別描繪倚靠海洋文化而生的居民日常,到圍繞著港口碼頭的職人工作者,最後跟著船員航向世界。展覽的圖像設計以職業為起點、延伸至三個主題,從山上遙望這片倚海相伴的城市與港口,以循序漸進的文化採集,層層建構這片海港的遠至近,一片一片、一層一層,透過不同深度的子題,揭開海港文化面貌。

 展場空間設計發展從基隆西岸做為起點,山坡的形體,用平、斜彎曲的折板表現,描述港城的地貌。如此地形使其擁有先天良港的絕佳條件,海面潮波與山城地貌的起伏,波與坡的轉化出現了關聯,用堆疊的行為,拆解、組構基隆的山與海,引出貨櫃的紋理與運作邏輯。整體空間從歷史累積,自然裡的轉折,海洋航運作為精神總結,堆疊出故事厚度。基隆的現在,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所在。 

「港城印事」透過在地產業職人的日常訴說,深入探討在地生活與產業,敘述港口海運文化技藝,邀請民眾潛行基隆港故事深處,試著從紙上來趟印章旅行,從基隆燈塔往下眺望、基隆櫃場讚嘆的壯觀,至航海人的航行日誌,以及港邊生活點滴。以「印章」為媒介,最直接的互動方式,認識基隆港文化。
展覽將基隆的城市面貌,由淺至深,將展示架構分為「倚海而居、港邊生活、海上日誌」三個子題,分別描繪倚靠海洋文化而生的居民日常,到圍繞著港口碼頭的職人工作者,最後跟著船員航向世界。
展覽使用了新力牌的三款印章做為表現大宗,是經歷過許多次的線條粗細微調、校正、色塊安全值、施力點多寡、印章款式跟優勢分析。
視覺設計:湯士賢 Cecil Tang
-
基隆港口的面貌,遠觀至近賞。

從百工職業的點、擴至三個主題,再延伸從山上望過這片倚海相伴的城市,這次的文化採集,能說是循序漸進的層層建構,也是觀看這片海港的由遠至近,各個面相盡收眼底,一片一片、一層一層。

試著從紙上來趟印章旅行,從基隆燈塔往下眺望、基隆櫃場讚嘆的壯觀,至航海人的航行日誌,以及港邊生活點滴。
空間設計:人人治業 peoples work|黃高樁 Huang kao chuang
-
港城所在,山與海之間。

95%為山的基隆,撐起運業發展的碼頭工人順坡落根,經濟起飛,聚落簇擁,塑為今日的港城景觀。

故事從發展初期的西岸開始,做爲起點,山坡的形體,用平、斜彎曲的折板表現,描述基隆的地貌。如此地形使其有著先天良港的絕佳條件,海面潮波穩定起伏,波與坡字音上兩者的關係,出現了轉化的機會。用堆疊的行為,拆解、組構基隆的山,引出貨櫃的紋理與運作邏輯。

展場主體逐漸明朗成形:從歷史累積,自然裡的帶出了轉折,海洋航運作為精神總結,堆疊出故事厚度。
基隆的現在,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所在。
展覽企劃:林建福 Jeff Lin
-
每一次蓋印的戳記,都記錄著旅程的精彩。

基隆的海運文化就像是港口產業發展的縮影,貨櫃輪船、重型機成為旅人認識基隆港的第一印象,而一般的旅行很難得有機會能親近海港,對於港城產業,只能遙遠對望。「港城印事」透過在地產業職人的故事採集,結合「印章」為媒介,以最直接的互動方式,介紹基隆港文化。

此次的企劃將基隆的城市面貌,由淺至深,分為「倚海而居、港邊生活、海上日誌」三個子題,分別描繪基隆港居民、碼頭職人,與船員的面貌。展場敘事結合《看海記事-基隆港職人生活誌》文本內容,將職人日常訴說與印章圖像相互呼應,用閱讀與「蓋」印喚醒感官的記憶,構築出與港城交會的印記,展開一段最深層的港城文化探索。
標準字請手寫船隻字樣的資深招牌師傅,採用貨櫃船的橫式英文黑體字做為發想,扁平、粗體為主軸,彷彿如船隻,遠距離觀看即有辨識度
接著進行數位的建構跟增加一些細節,讓字樣更為迷人。
指導單位:文化部|主辦單位:財團法人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 
設計/繪圖:湯士賢|空間設計:黃高樁|展覽企劃:林建福|​​​​​​​攝影:湯士賢 / 林建福
印章協力:新力印章 內文引用:看海記事 - 基隆港職人生活誌 / 好風土文化有限公司企畫製作 / 2022年蔚藍文化出版 
感謝單位: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、基隆港引水人辦事處、洋民機械工程有限公司、張火焰紀念館
港城印事-基隆港運文化印章展|The Port City - Keelung
Published: